过桥抽板

功成之后,将事前帮助过的人一脚踢开乃至消灭、常常是不义之徒的惯用伎俩。既然已经过了“河”,当然就用不着“桥”啦。 “拆桥”的意思有多种。 或者为保存自己,寻找替罪羊,丢“卒”以保“车”。在杀曹髦的一幕中,成济便是一只替罪之羊、保车之卒。 或者为掩盖事情真相,杀人以灭口,使真情成为永远无法破译的“谜”。 或者怕帮忙者事后成为累赘,反过来要挟自己,干脆彻底脱掉干系,斩草除根,以防后患。或者担心帮忙者日后羽翼丰满,翅膀变硬,反客为主, 将自己变作“桥”,于是必欲除之而后快。或者为了独享胜利果实,以满足私欲,将可能参与瓜分者一一逐开,免 得都来分一杯羹。

总而言之,拆桥者的主要动机可以归结为见利忘义。他处在主动地位, 在欲望的驱使下,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斗胆地干,也可 以躲在阴暗之处悄悄地干,也可以借他人之手转嫁责任,还可以索性翻脸不 认人。反正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当桥的结局是不幸的。愿作桥者,多是亡命之徒、恋旧恩之辈、贪图小 恩小惠之徒、有把柄被人抓住者,当然,也不排除受骗上当者。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source : Baidu